補 充 數 據 | 數 值 | 計算方法或填寫要求*1 | ||
乙烯裝置編號 *2,3,4 |
1 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 0 | 1.1,1.2 與 1.3 之和 | |
1.1 化石燃料燃燒排放量(tCO2) | 0 | 按《中國石油化工企業(yè)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和報告指南(試 行)》公式(2)計算 | ||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天然氣 |
1.1.1 消耗量(t 或萬 Nm3) | |||
1.1.2 低位發(fā)熱量(GJ/t 或 GJ/萬 Nm3) | ||||
1.1.3 單位熱值含碳量(tC/GJ) |
第 i 種燃料低位發(fā)熱量(GJ/t 或 GJ/萬 Nm3 )乘單位熱值含碳 量(tC/GJ) 等于第 i 種燃料化石燃料的含碳量 CCi (tC/t 或 tC/萬 Nm3) | |||
1.1.4 碳氧化率(%) | 舉例來說,如果碳氧化率為 98%,則填數字 98, 下同 | |||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5 |
1.1.1 消耗量(t 或萬 Nm3) | |||
1.1.2 低位發(fā)熱量(GJ/t 或 GJ/萬 Nm3) | ||||
1.1.3 單位熱值含碳量(tC/GJ) | ||||
1.1.4 碳氧化率(%) |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乙烯裝置編號 *2,3,4 |
1.2 消耗電力對應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與報告指南公式(13)計算 |
1.2.1 消耗電量(MWh) | 來源于企業(yè)臺賬或統(tǒng)計報表 | ||
1.2.1.1 電網電量(MWh) |
優(yōu)先填報乙烯裝置計量數據; 如計量數據不可獲得, 則按全廠 比例拆分 |
||
1.2.1.2 自備電廠電量(MWh) | |||
1.2.1.3 非化石能源電量(MWh) | |||
1.2.1.4 純余熱余壓發(fā)電電量(MWh) | |||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1.2.2 對應的排放因子(tCO2/MWh) |
對應的排放因子根據來源采用加權平均,其中: | ||
1)電網購入電力和自備電廠供電對應的排放因子采用生態(tài)環(huán) 境部網站發(fā)布的全國電網平均排放因子 | |||
2) 直供重點行業(yè)企業(yè)使用且未并入市政電網的非化石能源電 量、企業(yè)自發(fā)自用的非化石能源電量以及純余熱余壓發(fā)電電量 排放因子為 0 | |||
1.3 消耗熱力對應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與報告指南公式(14)計算 | |
1.3.1 消耗熱量(GJ) | 熱量來源包括余熱回收、蒸汽鍋爐或自備電廠 | ||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1.3.2 對應的排放因子(tCO2/GJ) |
對應的排放因子根據來源采用加權平均,其中: | ||
1)余熱回收排放因子為 0 | |||
2)如果是蒸汽鍋爐供熱, 排放因子為鍋爐排放量/鍋爐供熱量; 如果是自備電廠, 排放因子參考《企業(yè)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 告指南 發(fā)電設施》中機組供熱碳排放強度的計算方法;若數 據不可得,采用 0.11tCO2/GJ |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乙烯裝置編號 *2,3,4 |
2 乙烯產量(t) |
1) 優(yōu)先選用企業(yè)計量數據,如生產日志或月度、年度統(tǒng)計報表 | |
2) 其次選用報送統(tǒng)計局數據 | |||
3 丙烯產量(t) |
1)優(yōu)先選用企業(yè)計量數據, 如生產日志或月度、年度統(tǒng)計報表 | ||
2)其次選用報送統(tǒng)計局數據 | |||
4 雙烯產量(t) | 0 | ||
5 乙烯裝置規(guī)模(萬噸/年) | |||
全部乙烯裝置 合計 | 6 二氧化碳排放總量(tC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