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木質林產品的
碳匯價值并未充分實現(xiàn),儲碳能力還很不足,對木質林產品的
碳匯價值認識也遠不夠,因此很有必要通過實施‘以木儲碳’來激活森林的‘碳庫’。”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校長吳義強向《中國科學報》表示。
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全球森林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31%,占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總生物量的80%,是陸地最大的碳庫,在全球碳平衡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國森林的碳匯能力還很低,年固碳量4.34億噸,僅可中和我國約103億噸二氧化碳總排放的不到5%。
“究其原因,除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質量嚴重偏低外,另一重要原因是過于嚴格的禁伐限伐政策導致森林碳循環(huán)的出口受阻,進入成熟林階段以后的碳匯增量歸零,而進入過熟林階段因枯死木腐爛分解和森林火災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森林碳庫成為一潭‘死水’,甚至成為新的‘
碳源’。”吳義強表示。
木質林產品有顯著的儲碳、降碳和減碳等碳匯功能。吳義強認為,積極、合理地利用竹材、木材、薪材等木質原料發(fā)展
綠色家具、
綠色建筑等產業(yè),不僅可打通森林碳循環(huán)通路,促進森林更新和可持續(xù)固碳,還可替代塑料、水泥、鋼鐵等能源密集型產品實現(xiàn)替代性減排,對提升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能力等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云此前估算,我國1999年至2003年木質林產品年凈碳儲量僅占森林年碳匯量的15%。“這意味著有85%的森林碳匯只能暫存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一旦到了成熟林階段將無法增加新的碳匯。”吳義強表示。
吳義強認為,限制我國木質林產品碳匯價值實現(xiàn)的問題在于,人們簡單地將利用木材等同于破壞森林,不了解、甚至曲解木質林產品的碳匯價值;我國對占森林面積70%以上的天然林和生態(tài)公益林實施嚴格的保護和禁伐政策,對商品人工林采伐也有諸多限制性規(guī)定;木質林產品原料自給嚴重不足;木質林產品碳匯技術儲備不足,導致木質林產品碳匯價值實現(xiàn)難。
據測算,至2060年,我國還將有25億噸人為
碳排放,大部分將由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不可控的自然吸收,32%即8億噸人為
碳排放需要由森林碳匯中和。
吳義強表示,如果在2060年前通過大規(guī)模國土綠化行動將森林覆蓋率從現(xiàn)在的23.04%提高到29%,通過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將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從現(xiàn)有5.32立方米/畝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68立方米/畝,則可以實現(xiàn)我國森林年固碳量從4.34億噸提高到8億噸目標,從而完全實現(xiàn)我國“
碳中和”。
為此,他建議國家層面確立木質林產品在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和實現(xiàn)“雙碳”目標中的地位和作用,出臺支持木質林產品產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性文件和激勵政策;合理確定生態(tài)空間,適度增加用材林和能源林造林比重,適度放寬林木采伐政策,逐步減少對外木材和能源依賴,確保“木材安全”和“能源安全”。
他進一步建議,打造國家級木質林產品碳匯收儲交易
平臺,將木質林產品的減排量和碳匯貢獻納入排放權市場,推動和加快木質林產品
碳交易;加快木質林產品碳匯創(chuàng)新
平臺、科學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支持木業(yè)節(jié)能儲碳降碳技術和“以竹代塑”“以木代鋼”“以廢(竹木廢棄物)代煤”等替代性減排技術研發(fā),加快木質林產品碳匯計量和
方法學研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